很多人普遍认为,毛主席主要是党的最高领导者,工作多偏向文职,真正冲锋陷阵、打仗的还是像彭大将军、粟裕战神、陈赓大将这些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然而,党内的将士们以及熟知毛主席传奇故事的后人,深刻理解到毛主席并非不懂打仗,相反,他不仅懂,而且擅长军事指挥,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!
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激荡人心的红军长征,重回那段艰难卓绝、刀光剑影的反围剿岁月。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,开启了长征这场壮阔的战略转移。然而,由于当时领导层中的博古和李德坚持左倾错误路线,红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。两人对毛主席多次提出的轻装行军建议置若罔闻,硬是拖累了整个队伍。
他们还顽固坚持与国军进行正面阵地战,尽管国军在兵力和火力上远远占优,导致红军伤亡惨重。湘江战役尤其惨烈:原本超过八万六千人的红军队伍,最终锐减至不足三万。那时流传着“十年不饮湘江水,三年不食湘江鱼”的说法,足见湘江战场的残酷程度!
展开剩余90%最终,在毛主席的坚决主张下,中央红军成功转移到国民党防守较弱的贵州地区,来到遵义——这座未来将成为我党命运转折点的关键城市。湘江战役后,红军以遵义为核心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,但四周形势依旧凶险。国民党军队集结了超过四十万兵力,层层包围,随时准备一举歼灭仅剩三万余人的红军。
当时国民党最接近红军的是以王家烈为首的黔军,四个师的兵力紧紧围绕红军。更为强劲的薛岳率领八个师,装备精良,战斗力强劲,作为后来著名的抗日名将,他的军事才能无出其右。除此之外,两广联军、湘军、川军、滇军等多支地方军队形成多重包围,尤其是川军,成为红军最大的威胁。他们控制了进入四川的各个重要关口,并封锁了长江,形势堪称危如累卵。
在这生死关头,毛主席指挥了其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战役——著名的“四渡赤水”。在详细讲述这段传奇前,必须明确一个重要历史背景: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并未完全掌控所有地方部队,特别是桂系军阀白崇禧。而蒋介石在“围剿”策略上,奉行“连削带打”和“驱虎吞狼”两大原则。
“连削带打”指的是在进攻中央红军的同时,也逐步蚕食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。比如薛岳占领贵阳,就显示了这一点。贵阳是黔军王家烈的老巢,而红军占据了遵义,使得王家烈军阀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。“驱虎吞狼”中,“虎”指的是红军,“狼”则是地方军阀。蒋介石希望红军与地方军阀互相消耗,越多的伤亡越利于他掌控局势。
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博弈中,除了薛岳和蒋介石嫡系部队,其他地方军队对红军采取了一种“送客战术”:路过的红军只会被轻微追击,重点不放在猛攻,而是“礼貌地”送他们出境,只要红军不侵犯本地就罢休。
面对国民党军的勾心斗角,毛主席的军事才华开始大放异彩,四渡赤水战役由此拉开序幕!毛主席首先确立了一个战略目标:从四川向北,和红四方面军会合。这也是川军死命围堵红军的根本原因,因为一旦红军南北联动,川内局势将极为危险。
起初计划是抢占赤水县,随后渡过长江北上会合红四方面军。但进攻赤水不顺,红军撤退后黔军王家烈迅速夺回遵义。国民党各军开始步步紧逼,尤其是川军重兵从后方杀来。党中央命令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青岗坡设伏,意图消灭来犯的郭勋祺部队。
谁知郭勋祺识破埋伏,占领了制高点,红军被迫与敌展开激烈消耗战。郭勋祺作为川中悍将,后在抗日战场表现优异,这场战役险些打到土城,而当时党中央领导人几乎全都集中在那里。最终,朱德亲自指挥前线,干部团在陈赓率领下参战,凭借士气与顽强战斗,击退了郭勋祺。
因低估了郭勋祺战力,红军被拖在土城,若继续向北攻赤水城将遭包围。毛主席遂下令全军渡过赤水,转向西南,目标是最终渡过金沙江北上。要实现目标,必须先解决防守叙永的川军钉子,但红军疲惫无力攻城,只能转向四川、云南、贵州三省交界的扎西。
敌人迅速包围,红军试图佯攻吸引敌兵分散,强行突破滇军防线北渡金沙江。滇军却坚决不出,留给蒋介石收拾残局。局势依然危急:北有川军死守,南西是薛岳精锐,正西滇军不动如山。唯一出路只剩东面。
毛主席当机立断,掉头回撤,再渡赤水,重返遵义。有人疑惑为何回头路?原因有二:一是若不撤退,红军可能被薛岳追上,在川军与薛岳合围下惨遭灭顶之灾;二是遵义守军王家烈兵力已大减,剩余不到六个团,地方军阀间互相蚕食后已名存实亡。
于是,二渡赤水战术应运而生!早前,红军已大败防守土城的黔军,现以九兵团在扎西佯动迷惑敌军,主力部队乘机夺回土城。黔军万万没料到红军杀个回马枪,误以为回头路是去湘西会合红二、六军团,毫无防备的红军迅速突击至遵义北娄山关。
娄山关是此次战役的天险关键。攻下娄山关就意味着占据遵义,跳出包围圈;若不成功,合围部队到来,红军必亡。激战爆发,红三军团主攻娄山关,彭大将军亲自指挥,他是当时最能打硬仗的将军。
战斗异常艰苦,但红军独特的“穷则战术穿插”发挥奇效,从指挥所黑神庙一路奇袭敌阵,直插敌后援据点板桥镇,敌军大乱溃败,娄山关被攻克。毛主席挥笔写下千古名句: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!”
攻下娄山关后,红军士气大振,王家烈被迫撤出遵义。其欲与吴奇伟合兵反攻遵义,却被我军英勇阻击及奇袭击溃,吴奇伟被迫撤退至乌江以南,红军获得宝贵喘息时间。
尽管二渡赤水成功夺回遵义,敌军仍步步紧逼。林彪建议攻打金沙江北岸的王家烈部,认为能补给红军,但毛主席坚决反对,担心攻坚伤亡过大且无助突破包围。最终,毛主席与周恩来共同决定放弃攻打王家烈,这一决策为红军保存了实力。
那如何破局?向东与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合不可行,敌军压境严密;南面薛岳坐镇贵阳,难以突破;北面再次走回头路更是陷入包围。毛主席决定走西线,三渡赤水,虽然难度极大。
驻守西线鲁班场的周浑元有三个师重兵,红军攻不下鲁班场,只能先打鲁班场,后渡赤水。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直接渡河时被周浑元袭击后方,体现了毛主席高超的心理战术。
渡过赤水后,毛主席还部署了两个关键策略:一是故意让侦察机发现红军渡河行动,随后全军潜入密林隐蔽;二是派小股部队携总部电台伪装主力,引诱国军围攻古蔺县城,而红军主力则按兵不动。
蒋介石根据电台频繁信号误判,认为红军主力意在攻占古蔺县城并进攻叙永,亲自赴贵阳督战,准备迎来歼灭战。然而,毛主席早已预判敌方的预判,设下疑阵,成功迷惑国军。
红军主力在侦察到敌军全力围堵时,迅速掉头,利用二郎渡、九溪口、太平渡三处渡口东渡赤水,绕过敌军包围圈,疾驰至乌江北岸。敌军大军还被蒙在鼓里,南岸兵力空虚,红军趁暴风雨强渡乌江,继续南下,目标直指贵阳。
蒋介石闻讯大惊,急令各路军队回援贵阳,却被毛主席巧妙利用假象迷惑,红军主力在贵阳与龙里之间穿插,先向南再向西,一举进入云南,逼近金沙江。
毛主席的奇思妙想和精准部署令人叹为观止。四渡赤水后,红军彻底跳出国民党重兵包围,最终成功渡过金沙江,三大主力会师会宁,长征圆满完成。虽然毛主席后期少直接指挥战斗,但没人能否认他的卓越军事才能。
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!”
发布于:天津市